前言逸富盈策略
1937年8月13日,淞沪会战如火如荼地打响,战场上中国军队手持德制毛瑟步枪、佩戴德制M35钢盔,使用德国制造的火炮猛烈轰击日军阵地。这场激烈的战争让世界为之震惊,英国驻东京大使也惊讶地表示:“事实上,正是德国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。” 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为“德国式战争”的冲突,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。
回顾1918年11月,德国签署了《凡尔赛和约》,该协议使德国丧失了约三分之一的领土,失去了700万人口。赔款金额高达1320亿马克,德国的经济承压严重,按当时的经济状况,德国需要92年才能偿还这一巨额债务。与此同时,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也彻底丧失,原本紧缺的自然资源更加匮乏,除了煤炭和食盐,其他原料几乎都依赖进口。
展开剩余87%中国当时的情况也异常艰难。军阀割据的局势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,国际社会对中国实施了严苛的武器禁运,国内的军阀装备各异,既有清朝遗留下来的陈旧武器,也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外国枪炮。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关东军仅用四个月时间便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。国民政府意识到,如果没有一支现代化的军队,中国迟早会陷入灭亡的境地。
1928年,德国的军事顾问马克斯·鲍尔来到中国,他是德国一战时期的炮兵专家。当鲍尔看到中国军队的装备时,深感震惊。他在报告中写道:“中国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军火工业、交通和电讯系统,缺少任何一方,都无法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国军。” 魏鲍尔只在中国待了半年便因天花去世,天花这种曾在欧洲几乎绝迹的传染病,竟在中国夺走了一位德国军事专家的生命,足见当时中国的落后。
德国清楚地意识到,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市场,更有德国急需的钨、锑、锡等稀有金属,这为日后的合作埋下了伏笔。
合作起步: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
1933年,希特勒上台后,德国开始大力扩军备战,而坦克生产则依赖钨来制造炮管,机枪需要锑来加固枪身,炮弹则需要锡来制作合金。中国正是这些金属的主要来源,湖南、江西、广西的矿山里埋藏着德国急需的宝贵资源。这一现实促使德国悄然启动了一项涉及中德双方的大胆计划。
1930年,德国顾问佛采尔接替鲍尔,成为中国的军事总顾问。他将鲍尔遗留的训练队伍扩展成三个精锐师:第87师、第88师和第36师,并采用德式的训练、装备及战术。1932年,这三支部队参与了“一二八”淞沪抗战逸富盈策略,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他们依靠德国式的军事训练和战术,竟然打得有声有色。
1934年5月,德国传奇军人汉斯·冯·塞克特来到中国担任总顾问。他向蒋介石递交了《陆军改革建议书》,其中的核心思想是:“宁要10个精锐的师,不要20个杂牌军。” 蒋介石十分认可,特地授予塞克特“委员长委托人、总顾问”的特别头衔,使得塞克特在蒋介石不在时,可以代表他发布命令。
塞克特在庐山设立了军官训练团,专门培训团级以上的军官,几乎所有团以下至排以上的国民党军官都参加了这个培训班。1935年,塞克特的副手法肯豪森接任总顾问一职。他敏锐地意识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,并加快了装备交付的速度。法肯豪森还设计了从上海到南京的江防工事,这条防线被誉为“东方的兴登堡防线”。
根据档案记载,德国向中国提供的军事装备清单堪称震撼:83辆坦克、44门150毫米榴弹炮、96门105毫米榴弹炮、650门27毫米战防炮、800门82毫米迫击炮、5900挺机枪以及30万支驳壳枪等。单单是炮弹,数量就达到260万发,机枪子弹高达1.6亿发。
德国资源为何如此看重中国的矿产?
这些矿产材料的用途广泛,钨矿可制造3万发穿甲弹,是坦克装甲的克星,钨的熔点高达3400多度,是制造炮管的理想材料。锑矿则能生产500挺机枪,使得枪管更加坚固,射击精度大幅提升。锡的用途更加广泛,从炮弹外壳到坦克装甲焊接、军用罐头等,都离不开锡。
中国在1933年向德国出口了3766吨钨砂,到1936年,这一数量增至8726吨。仅仅四年间,钨矿出口量便翻了一番。德国进口的钨砂有60%来自中国,而全球钨砂总产量的半数都流向了德国。经过加工后,这些钨砂被用于生产坦克炮管、机枪枪身及穿甲弹头。
合步楼协议与中德的“易货贸易”
1934年8月23日,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签订了《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》,这份协议非常简单:用钨砂、锑砂等战略矿物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,特别是军需品。对于中国来说,这为短缺的军购资金提供了重要支撑。当时,中国几乎没有外汇储备,根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现代化的武器,而通过矿物交换则解决了这一困境。
然而,背后站着的并非单纯的私营公司,合步楼公司与德国国防军、经济部以及国家银行有着紧密的关系。到了1936年4月,两国政府签署了《德华信用借款合同》,德国政府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贷款,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军购资金问题。
历史的转折:德国与中国的最终决裂
然而,历史充满了讽刺。中国用这些钨、锑、锡矿物换得的武器,最终却用来抵抗德国的盟友——日本。德国与日本的关系在1936年迅速升温,两国在11月签署了防共协定,蒋介石对这份协议充满了疑虑,深感中国的外交形势日益复杂。
1937年7月,卢沟桥事变爆发,法肯豪森迅速提出将德械师调往华北。面对日本的压力,德国外交部依然拒绝了日本驻德大使的要求,坚持继续对华军火贸易。最终,尽管德国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,希特勒却最终选择支持日本,并在1938年正式承认了“满洲国”。
1944年,法肯豪森因参与暗杀希特勒的计划而被捕,而他在德国政府的压力下坚守誓言,始终没有向日本泄露中国的军事机密。随着法肯豪森的离去,持续了近十年的中德军事合作彻底结束。然而,这段历史的讽刺之处在于:正是中国向德国提供的资源,帮助其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;而中国则用德国的装备成功抵抗了日本的侵略。
中德两国曾经是合作伙伴,但历史的推移让他们站在了对立面。那40万套德制装备和三种稀有金属的交易,改变了两国的命运轨迹,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